中華插花藝術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具有深遠的民族文化傳統和豐富的文化底蘊。
進入奴隸制社會的夏商西周時期,花卉紋飾不僅可以從陶器上看到,在青銅器上也可以看到。
戰國時期楚國的三閶大夫屈原是中國最早的一位大詩人,所作《離騷》中有“紉秋蘭以為佩”的句子,說明當時有採摘香花佩戴身上的時尚。
以花傳情,以花、朋志,賦予花草以寓意,可見花卉進入文化領域自春秋戰國時代已開始。
秦漢時期,文化藝術有了極大的發展,插花藝術也不例外,史書記載,西漢惠帝時,孝惠皇后將四時植花羅致室內,並安排於寢榻、几案上。 可想而知,這些“四時植花“應是盆花或插花。
秦漢時期,文化藝術有了極大的發展,插花藝術也不例外,史書記載,西漢惠帝時,孝惠皇后將四時植花羅致室內,並安排於寢榻、几案上。 可想而知,這些“四時植花“應是盆花或插花。
河北望都東漢古墓墓道壁畫中繪有一個陶質圓盆,盆內均勻地插著6支小紅花並置於方形幾架上,形成了花材、容器、幾架三位一體的形象,這是迄今為止所發現的唯一的早期中國插花。
《南史·晉安王子懋傳》記載;子懋”年七歲時,母阮淑媛嘗病危罵,請僧行道。有獻蓮華供佛者,眾僧以銅罌盛水,漬其莖,欲華不萎。“以花獻佛,祈求醫病,:霍然痊癒。這是史書中關於用容器描花水養的文字記載。當時佛前供花以荷花與柳枝為主要花材,表現善男信女對佛的崇拜與虔誠,不講究插花藝術造型。公元6世紀北周時的觀音像(現存英國維多利亞博物館)手持一瓶花,枝葉與容器比例協調,這也是有關插花藝術的最早標本。《南齊書》載:“沙門於殿戶前誦經,世祖為:感,夢見優曇缽華,……宣旨使禦府以銅為華,插御床四角。”以銅為花,富麗堂皇,永不凋謝。 這是我國人造花出現的最早記錄。
隋唐時代,是中華插花藝術發展史上最興旺時期。每年農曆二月十五日定為“花朝”,即百花生日,舉行大規模的賞花盛會。每當牡丹花期,人們爭相賞花、買花。宮廷中舉行牡丹插花會,有嚴格的程序和非常講究的排場。如羅虯的《花九錫》中說:“重頂幃(障風)、金錯刀(裁剪)、甘泉(浸)、玉缸(貯)、雕文台座(安置)、畫圖、翻曲、美醑(欣賞)、新詩(詠)。”“九錫”就是九個程序。對插花所用工具、放置場所、養護水質、幾架形狀以及掛畫都有嚴格規定,還要譜曲、詠詩謳歌,再飲美酒方能盡興。從而達到視覺、聽覺多方面欣賞的效果。在此時期,人造花的應用也日漸廣泛。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出土的文物中發現一束人造絹花,以萱草、石竹等花卉組合,製作精細,花色艷麗,仿真程度很高。
《南史·晉安王子懋傳》記載;子懋”年七歲時,母阮淑媛嘗病危罵,請僧行道。有獻蓮華供佛者,眾僧以銅罌盛水,漬其莖,欲華不萎。“以花獻佛,祈求醫病,:霍然痊癒。這是史書中關於用容器描花水養的文字記載。當時佛前供花以荷花與柳枝為主要花材,表現善男信女對佛的崇拜與虔誠,不講究插花藝術造型。公元6世紀北周時的觀音像(現存英國維多利亞博物館)手持一瓶花,枝葉與容器比例協調,這也是有關插花藝術的最早標本。《南齊書》載:“沙門於殿戶前誦經,世祖為:感,夢見優曇缽華,……宣旨使禦府以銅為華,插御床四角。”以銅為花,富麗堂皇,永不凋謝。 這是我國人造花出現的最早記錄。
隋唐時代,是中華插花藝術發展史上最興旺時期。每年農曆二月十五日定為“花朝”,即百花生日,舉行大規模的賞花盛會。每當牡丹花期,人們爭相賞花、買花。宮廷中舉行牡丹插花會,有嚴格的程序和非常講究的排場。如羅虯的《花九錫》中說:“重頂幃(障風)、金錯刀(裁剪)、甘泉(浸)、玉缸(貯)、雕文台座(安置)、畫圖、翻曲、美醑(欣賞)、新詩(詠)。”“九錫”就是九個程序。對插花所用工具、放置場所、養護水質、幾架形狀以及掛畫都有嚴格規定,還要譜曲、詠詩謳歌,再飲美酒方能盡興。從而達到視覺、聽覺多方面欣賞的效果。在此時期,人造花的應用也日漸廣泛。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出土的文物中發現一束人造絹花,以萱草、石竹等花卉組合,製作精細,花色艷麗,仿真程度很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