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所謂文人,是指有文德修養的人,或稱士大夫、文人雅士,俗稱讀書人,是中國古來知識份子的代名詞,近代陳衡恪認為文人有四個要素─+ 002.人品、學問、才情、思想。
而文人插花與文人畫風一樣,以樸素清雅為原則。就是指文人雅士以文學詩詞之心,藉由花材為媒介,以抒洩胸中文心詩意感動之情的一種心靈的表現。
(二)、淺談文人畫
文人畫是畫中帶有文人情趣,畫外流露著文人思想的繪畫。所謂文人畫,是性靈、思想的一種活動。
文人畫的由來可以追溯到漢代,張衡的畫品雖不傳世但是典籍皆有所記載。
魏晉南北朝時期,姚最“不學為人,自娛而已”成為文人畫的中心論調。 使歷代文人將其奉為繪畫的宗旨。
唐代詩歌盛行,大詩人王維以詩入畫。 使後世奉他為文人畫的鼻祖。 他的繪畫作品也成為後世文人畫家的範本。「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蔚然成風,代代相傳。
南北宋時期出現了許多大文人,如蘇軾、黃庭堅、米芾父子等,他們在王維的文人畫派基礎上,以書法入畫,實踐並發展了其水墨技巧。
元代,文人畫進入興盛時期,元統治者重武輕文,導致更多的文人從事繪畫。
最著名的文人畫家有被後世稱為元四大家的黃公望、王蒙、倪瓚、吳鎮。
他們的畫多表現隱居、高隱、小隱、漁隱,以“出世成仙”的態度表達一種士大夫階層的孤傲、空虛的情感。
理論上主張「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寫胸中逸氣」等。 這一時期詩文印信也逐步正式進入畫面。 不但成為佈局的組成部分。 而且更直接地抒發作者的心聲。詩、書、畫、印成為一體,詩畫相聯,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詩情貫注於畫意之中。
直到明代中後期身為理論家、畫家的董其昌根據蘇軾的“士人畫”理論進一步提出畫分南北宗和文人畫理論,文人畫的名字也正式被提出和使用。
同時,作為南宗的文人畫地位得到確立乃至成為中國繪畫觀念的最高認識。
清代到了文人畫鼎盛的時期,出現了許多有名的文人畫家,最突出的是“四僧”,“四僧”中又以八大、石濤最為突出。
八大山人畫風簡逸、凝練,石濤的奇僻,對於後世畫家有很深刻的影響。
(註:揚州八怪─金農、黃慎、鄭板橋、李鱔、李方膺、汪士慎、高翔、羅聘)
(三)、文人畫的特質
文人畫的題材多為梅、蘭、竹、菊、高山、漁隱之類,文人借描繪目之所及的自然景物寫心靈感受。他們眼中的梅、蘭、竹、菊、高山、漁隱,不再是單純的自然景物而是君子的化身。
梅,衝寒鬥雪,玉骨冰肌,孤高自賞;
蘭,清雅幽香,芳草自憐,潔身自好;竹,虛心勁節,直竿凌雲,高風亮節;
菊,凌霜而榮,孤標傲骨;
山水、漁隱則不問世事,淡漠名利。
藉此,文人抒發他們內心當中或豪邁或抑鬱的情緒。
文人畫重意、重簡、重書、重墨趣,這些在繪畫當中表現出來的特有的強烈的主觀意識,都是文人畫的精髓。
文人畫反映出一批文人在不同時代、不同社會環境中的思維模式,是時代的產物,生命的累積,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它的風格隨時在變。然而,根植於我國的民族情感和崇尚樸素、重自然、重個性的民族基調卻是亙古不變的軸心。
也就是,以樸素為原則的繪畫形式;取之於大自然的創作題材和發揮個人性格的創作態度,為文人畫的基本精神。
(四)、文人插花起源
文人插花源自唐宋,盛行於元明,作風頗受禪宗與道教精神的影響,名家如宋徽宗、蘇軾、袁宏道、陳洪綬、張謙德等,表現場合以文人廳堂及書齋為主,取材以清新脫俗,格高韻勝,易於持久的花木。如松、柏、竹、梅、菊、蘭、荷、桂、水仙等為對象,常只一種,多則三種。
(五)、中國文人插花簡史及其代表作家
1、唐代至五代─文人插花的發韌期:最早關心插花的文人自六朝開始有庚信,竹林七賢等。有關花木的研究著作,
如李贊 《花木記》,
唐相賈耽的 《百花譜》,
羅虬的 《花九錫》等均甚有名。
其中以羅虬的《花九錫》為隋唐時期插花學之代表作。羅虬是詩人,也是唐代有名的插花其所謂「花九錫」為:
1.重頂(帳風), 2.金錯刀(剪折), 3.甘泉(浸), 4.玉缸(貯), 5.雕文台座(安置), 6.畫圖, 7.翻曲, 8.美醑(賞), 9.新詩(詠)
原意乃針對插飾當時的國花牡丹必須講究的事項與使用材料,可見當時對插花的理想與認真態度,同時可看出唐代對插花的考究與高度的品賞原則。
2、五 代
五代是兵荒馬亂的年代,文人極思隱居,藝術無形中成為思想意志的表白,與宣洩胸中逸氣的工具,於是不拘形式,就地取材,雜花野草,信手拈來,成為插花藝術的一種自由奔馳成熟境界的現象。
當時人主張返樸歸真,如陶淵明之「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其對
花之情,花之性,甚至花種,花品,花命等都有獨到的體會與研究。
1-蜀漢張翊的「花經」
2-李煜(李後主)所創辦的「錦洞天」是我國最早「定期公開」插花藝術展覽會
3-南唐韓熙載的香賞「五宜說」將花與燃香的藝術打成一片,他認為:對花焚香,有風味相和,其妙不可言。
可見當時文人更懂得生活情趣。
3、宋代─文人插花的成長期
宋代文人大力倡導「插花、焚香、點茶、掛畫」為生活四藝,視為人人不可或缺的基本素養,於是有關插花技術或鑑賞的著作也相繼問世。如 趙希鵠的 「洞天清錄」,
周敦頤的 「愛蓮說」,
曾端伯的 「花十友」,
黃山谷的 「花十客」,
張敏叔的 「花十二客」,
凡此種種十足地表現了當時人對花草的深刻體驗,成為往後賞花的準繩。
4、元明─文人插花的黃金時期
元代的文人插花,因作者飽受異族壓迫下求安心切,作品偏重感性,直覺
表現心境的空靈之美,成為中國插花的主流,也是後來心象花的開始。
明代文風鼎盛,以瓶花為主幹。瓶花可說是當時插花的代名詞,尤其專門花書的問世,是為插花經典,對文人插花有很深的影響。
當時的插花著作有:
1.袁宏道的「瓶史」2.張謙德的「瓶花譜」,
3.屠本畯的「瓶史月表」
4.高濂的 「瓶花三說」,
5.陳洪綬的瓶花畫作,等插花著作各有專擅,皆有異曲同工之妙,追求文人插花之境界。
5、清代─文人插花的衰微期
到了清代,插花已不只是欣賞、抒情的雅趣,而是發展成為專門的學問。後來文人插花的風氣,逐漸成為「小景可以入畫,大景可以傳神」的盆栽藝術所取代,加上清末戰亂頻仍,傳統插花乃逐漸沒落。(六)、文人插花的創作動機及插花理念
1.供養 2.紀遊 3.裝飾 4.惜花 5.排憂 6.遊戲
1.供養─擺置於廳堂或齋室的插花作品, 以供養為目的,形式重於內容,以理念花居多。
2. 紀遊─文人喜歡遊山玩水,在踏青賞花之餘,帶回幾枝留春,於小景中寄意千里。以寫景花之類為多。
3. 裝飾─較不拘形式,以時空而定,不同於院體花。
4. 惜花─文人常以理念、心象花來抒發其愛花、惜花之情意。
5. 排憂─心象表現。
6. 遊戲(表現衝動)─心象表現另加以詩賞、酒賞、或茶賞等抒情敘懷之風雅活動,則常以心象或造型花來盡興。
(七)、文人插花的特徵:
1. 以中國的文學、繪畫為背景,重視詩意的表現的插花。2. 沒有特定的花型。
3. 注重花材的品味及線條曲折高雅,奇趣古怪者為佳,花材的相互
搭配是文人花很重要的一環,最好考慮含有中國意味的搭配方式。
4. 使用的種類少是其特色,但並非份量少,文人花重質不重量, 主要在花材的神氣。
5. 色彩,以淡雅為主,若色豔,花朵宜小以減少份量,選用典雅、沉穩的色彩。
6. 花器,瓶為主,花器造型簡潔、樸實、典雅、野趣、釉色雅緻溫潤。
7. 配件,平日素雅簡潔為主,若必需,則以琴、棋、書、畫、香爐、茶具等。
8. 擺設環境,家俱線條簡明有力,明式及宋式生活環境最為適合。
文人花插作十項原則:
文人花求意境、求格高,表現其與眾不同的精神特質與藝術風格,概括古人所標示的慨念,擬出十項插作原則。
1、花品高雅 。
2、枝條奇闢 。 3、器具質樸 。
4、勻稱比例 。
5、主使分明。
6、色體疏密。
7、擺設明淨。
8、境合古意。
9、水時更調。
10、賞詠以寄。
花中君子: 蓮
天香國色: 牡丹
宜男多子: 萱草、石榴
君子之交: 靈芝、蘭或竹、蘭
歲寒三友: 松、竹、梅
歲寒雅友: 菊、山茶、松
歲朝清供: 梅、竹、山茶、柿子、百合根、靈芝、佛手柑等等。
四季平安: 月季、花瓶。
四君子 : 梅、蘭、竹、菊。
君子之交: 竹、蘭、靈芝
事事大吉: 柿子,大橘
子孫繁榮: 竹,筍子
百事如意: 百合、柿子、靈芝
歲寒雙清: 梅、水仙
歲寒三清: 梅、竹、水仙
竹報平安: 竹
富貴長年: 牡丹、松
富貴平安: 牡丹、竹 -7-
福壽雙全: 佛手柑、靈芝
萬年如意: 萬年青、靈芝或如意
不老長春: 松、月季
滿堂春色: 一大枝桃枝
連年平安: 蓮、竹
玉棠富貴: 玉蘭、海棠、牡丹
蒼松壽古: 松、南天
1、茶花─茶室插花形成於明弘治萬曆年間,是齋花與室花更精簡的一種文人花形式。
茶花重視品味,所以「瀟灑最宜三二點,好花倩影不需多」。
2、禪花─禪花崇尚簡樸、自然,正合文人士大夫的性格,因此花器選樸素,花取之於野更為有趣。
4、院─ 明代文人作興在庭園席地而坐,唱詠花間, 插花多以即興插作,較有野趣。
(八)、結論:
文人花以文學詩詞之心觀察自然,感受萬物,於物我兩忘時,以花草為媒介,以宣洩胸中文心詩意的感動之情,風格高雅活脫,輕艷麗,線條瀟灑活潑,取材自然有野趣,是寄情的,是心象的。插花原本的目的,在於愛花、惜花並能與花對話,深入去觀察並了解中國文人趣味的精神所在,同時要隨時提升自己的知識與學養,期待能擁有一顆不俗的心,插出令人感動的作品,願以此共勉。
[文人花作品欣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