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前言
色彩是人類生活中最直接最豐富的感覺;西方學者著重科學,色彩學偏重光譜的分析,注重自然客觀現象的認知與運用;而東方學術則著重心證,其色彩觀偏重物體本體性及人為主觀意識的認知與表現。
中國色彩學之所以不普遍重視,由於近千年來,文人畫之興起,知識份子大多只重墨彩之研究,又因為傳統五行的神秘觀影響使然。
雖然如此,色彩是自然客觀的存在現象,而中國人對色彩的自然現象有其獨特的認知,對色彩的感受、詮釋與運用在其民族性與哲學思維的基礎上也有其獨特的看法,進而形成獨立之體系特色與價值。
二、中國哲學思想與傳統色彩觀
色彩是我們眼睛經由光的刺激所產生的一種感覺。光與物體的客觀因素固然有不同的本質以影響色彩。
因此色彩常因不同的民族思想而產生不同的色彩觀。
如古代馬雅人基於對宇宙的認識而以紅色象徵東方和太陽、黑色象徵西方、黃色象徵南方、白色象徵北方,而國王及祭司則穿有紅黑黃白等顏色的衣服以表示大統與高貴。
紅顏色也象徵豐收與好運,故為馬雅人一般百姓日常服飾的普遍顏色,用色觀念以此為出發點。
中國的傳統色彩觀也是如此,由於紅色聯想到火與血不可分,是生命的化身而為人類最早發現並應用的顏色,其次是白與黑,加上青與黃的發現構成了五行思想。
中國人是一個敬天法祖的民族,其哲學思想以「人生之道」為基礎;而人的生命卻在實有的宇宙之內,是宇宙萬物的一部份,所以人生之道來自天地之道。
所謂道,《易經》認為「一陰一陽是為道」,於天於人無不如此;漢代儒學接受戰國時新起的五行思想,以太極為元氣。
氣若從現代宇宙觀來說,可視為宇宙的原素之一「能」。由太極的「原素能」而產生陰陽兩氣,然後再變易演出五行乃至萬物。
因此,人的修為只有取法乎上,以天地造化的源頭道理為師,才不致離經叛道,而能達於完美境地;所以追求最高境界就是「天人合一」。
為了達到天人合一的境地,所構成的「五行」學說,因此主導了三千年來中華民族生活的全部。
五行學說,又稱「陰陽五行說」。陰陽起於早商的卜筮(音世);五行也與商朝五方受年有關,從天地的根本出發,旨在試圖體驗事物構成的元素與現象。
尚書、洪範篇: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音員)稼穡(音色)。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
五行學說,又稱「陰陽五行說」。陰陽起於早商的卜筮(音世);〈書‧洪範〉稱:「初一曰五行,…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尚書.大禹謨》謂:「德惟善政,政在養民,水火金木土榖惟修,正德利用厚生維和。」
(稼穡 (jiàsè) 春耕為稼,秋收為穡,即播種與收穫。)
換言之,五行乃宇宙變易的原始動力或成素,金、木、水、火、土只是此五成素的符號。
五色由於陰陽觀念的注入,其交互變化,錯綜複雜,而「陰陽五色」也自然擁有上述變化演化的諸多特性。
但三千年來,在禮教背景下賦予宇宙生命與社會象徵的絕對性印象,使其觀念成為貫穿中國龐大色彩體系及其內涵的基礎。
三、中國的傳統色彩學體系
中國色彩體系以青、赤、黃、白、黑的五色為基礎發展而成。
青、赤、黃為色彩的三原色;白、黑雖為表現明度的無彩色,但本身也具色相特質;五色平等,係宇宙間千萬顏色的母色,只有五原﹙正﹚色並立,陰陽相成,成一有機的色立體組合才更合乎自然存在的生命現象,與西洋色彩學之觀念迥異。
西洋色彩學以光為基礎,尤其是公元一六六六年牛頓發現陽光可分析為紅橙黃綠藍靛紫七色之後尤然。誠然,光線與色彩關係密切,除了自成顏色外,它也左右了畫面的立體感、景色的晨昏、環境的氣息、顏色的強弱、色彩的明暗等等,是從事色彩研究不可忽略的。
「五色並立,陰陽成彩」是中國色彩體系的基本原理。五色並立說明了色相的現象;而陰陽的觀念卻涵蓋色彩的明度、彩度、溫度與軟硬度。
從而產生色彩陰陽演化的諸多特性。如剛柔、明暗、進退、緩急、消長、舒緊、軟硬、冷熱、澀滑、濃淡、清濁、輕重,乃至喜怒、哀樂、老嫩、生熟、甜鹹、香臭、鮮腥…等心理上的感受。
彩為色的有機變化,其間變化在於陰陽的消長與互補。「陰陽成彩」包括有彩色與無彩色的豐富變化,說明中國傳統的配色原理,在漢代已甚流行。
其運用如紅白配有「坤乾泰」大吉祥的完美意義,屬於陰陽相成的完美配法,故為古時升天祝福所引用。「陰陽成彩」使用的方法大體有陰陽融合、陰陽交和兩種。
(一) 陰陽融合:
即顏色之間混合所產生的間色或再間色的變化。
青與赤之間為紫,屬陽中之陰加陽中之陽,故色澤溫潤,有雅致感;青與黃之間為綠,屬陽中之陰加中性陽,故色澤鮮麗帶涼;
黃與綠之間為留黃,是偏陽的中性色加鮮麗帶涼的綠,故色澤雖比綠色稍亮而帶濁,擁有一般再間色帶濁的通性
再間色的陰陽成分組合結構更為複雜,純粹度愈低,色澤就不單純,不鮮麗,而愈顯得其混濁。色彩的純粹度即一般所稱的彩度。
彩度在中國色彩觀念中被分為溫度與軟硬度兩組。在間色的概念中
,以「陽」組﹙有彩色的一組﹚為例,從青到紅之間表示溫度或冷熱度,傳統有赤熱青冷之說,梁元帝謂「炎緋、寒碧、暖日、涼星」即是。
在「陰」組﹙無彩色﹚方面從黑到白之間形成多層階的灰表示明度,其漸層效果古稱「黼」。
因紅青黑白四色成為四柱,機能已備,故傳統的中國繪畫中,花青、赭石、配以黑白,色澤溫雅且已概括四柱的顏色,故而被簡約地普遍應用於文人繪畫中。
至於陽﹙有彩色﹚與陰﹙無彩色﹚的並列,以青與黑為例的漸層效果稱「黻ㄈㄨˊ」。因其漸層的斑斕,「黼黻」意為色彩豐富,傳統中也寓意文章的藻彩。
色彩的漸層依輕重鋪陳效果古稱「暈」,其所顯示色彩的豐富與明暗或濃淡的層次變化,常見於中國寺廟彩繪及皇宮裝飾中。
此外,青與黑漸層的「黻ㄈㄨˊ」之間產生色彩生硬,有生硬頑固意味,有陽剛之氣,紅與白的漸層之間則產生軟度,有優雅柔軟的意味。
除藍紅與黑白間產生硬軟效果外,有彩色混以黑白均有同樣效果。
屬低硬度與低軟度的純彩色因其鮮麗,為喜慶及兒童的最愛。
總之,一個色彩的陰陽融合方法,其屬性也關乎明度、溫度、與軟硬度;而其間陰陽結構的單純與否,則關乎彩度,何況明度、溫度、與軟硬度之間的再混雜,使色相的純度,即彩度更低,色彩就更渾濁。
(二) 陰陽交和:
即色彩的並置與配搭。產生色相交和的方法有相生與相剋兩種:相生顯得調和;相剋顯得對比。
色相的相生與相剋採色環式;因此紅色的對比除了是青與黃的間色綠色之外,白與黑也屬之;黃的對比除了是青與赤的間色紫色之外,黑與青也屬之。
色相調和有文弱的穩定感,但易流於單調;色彩對比有積極的前進感,但易流於刺眼。
色彩之間的調和與對比之間又有「同類」、「類似」與「小對比」的手法,使配搭效果緩和而細膩,變化更為多采多姿。
使用色彩的調和與對比除了色相之外,尚有屬於黑白間的明度,屬於紅青間的溫度,以及屬於單純加入白與黑的軟硬度。
此四種交合的機制當其主體色或主氣氛構成決定性的律動時,俗稱調子;調子的穿插使用均能達到對比與調和的深度效果。而其間的交合法則也屬陰陽互補原理。
五、傳統五色(正色)的意涵
傳統五色所代表的各種意涵:
顏色和五行的對應關係
顏色和五行的對應關係為:
金:白、乳白色係列;
木:青、碧、綠色係列;
水:黑、藍色係列;
火:紅、紫色係列;
土:黃色、土黃色係列。
傳統的基本色(正色)有青、白、朱、玄、黃五色,它們也適合現代色彩學的五種第一次色,由此五色可以混出第二次色(間色)、第三次色等無數的顏色來。
這五個正色都是古老的色名,白色最早出現於紀元前約1000年,< 詩經周頌>:「有客有客,各白其馬。」至於朱、玄、黃三個色名出現於紀元前約820年,<詩經豳風>:「載玄載黃,我朱孔陽。」三個色名都在裡邊了。(豳音賓,“玄”是指黑中泛红的颜色(有说天青色的),“朱”是指红色;“孔阳”是鲜明的意思)
這五色分別代表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
也代表木、金、火、水、土的五行,五行之間彼此相剋,如土吸水、水滅火、火熔金、金毀木、木蔽土,如是週而復始。
五行相克相生圖解
另外,青、白、朱、玄也代表春、秋、夏、冬四季,或代表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種動物,故在古代有玄武門、朱雀門、朱雀大道等稱呼,也表示了方位。
青龍,色屬青,代表木。
白虎,色屬白,代表金。
朱雀,色屬紅,代表火。
玄武,色屬黑,代表水。
風水理論上常說,“左靑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
六、色彩在花藝造型上的運用
造型本是插花藝術創作的目的之一,以創造美的典型為共同依歸;
這裡指的「造型花」是單純依美學原理或以美的形式為基礎從事造形,或追求或創造出一種嶄新的,純粹的,美的一種插花形式,重視藝術美。
正如老子所說的「無狀之狀,無物之象」,「不可名」的型的造形藝術態度。
因此形式美比內容美為重要,甚至可以說,在造型插花中內容美已近乎多餘!
在造型插花中既不否定主觀個性,但卻特別強調客觀超然美的存在意涵,使欣賞者超越上述三種帶意圖的表現形式,在不受時空、種族、宗教、政治等內容因素下,得以純粹的感覺去領會一連串的想像,從中直接取得美感
因此色彩的機能與應用手法,在造型花中最能與「形」搭配,肆無忌憚,得到最大的發揮。
因此色彩機能的種種,在造型花中均能在純粹的美的舞台上展現丰姿,舉凡中國色彩體系中色彩「五色並立,陰陽成彩」所形成的多種視覺效果。
七、從事花藝造型創作對色彩的運用原則:
﹙一﹚、訂定主調。
色彩沒有好壞之分,任何顏色均可當作主色,但傳統色彩習慣使用自然色,有穩定親切感。主色調確立,再於不礙主調下,透過對比、類似或調和等技巧作他色的穿插應用。
﹙二﹚、具調和與統一感。清方薰謂:「設色不以深淺為難,難於彩色相和,和則神氣生動,否則形跡宛然無生氣」。
﹙三﹚、淡雅與濃艷的取捨。
如欲表現恬淡高雅,應和以陰白或粉系,並以類似色配搭;如欲表現濃艷,應以彩度高的原色為主,並以對比方法搭配;如欲表現隆重,應以大面塊和以陰黑的高硬度或低彩度色彩為主,並配以明色,突顯效果。
﹙四﹚、 確定花型造型新穎;色彩宜配合花型以達到事半功倍的預期效果。
八、結論:
中國色彩學根植於陰陽五色觀,有其民族思想與歷史哲學基礎。
色彩間因其帶有陰陽的先天屬性,使其運用保有有機的定數,甚至頑固的共性壓制了個性;但數千年來憑其特有思想建構了它的藝術王國;因此欲了解中國的藝術必先理解中國的色彩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